香港商報
-- 天氣
【來論】多點發力構建香港創新生態

【來論】多點發力構建香港創新生態

責任編輯:王錦坤 2024-11-29 11:24:56 來源:香港商報網

 冼漢廸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互聯網專業協會會長

 2024年的施政報告積極回應了創科業界的期待,如設立創科產業引導基金、成立「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員會」等措施,筆者相信這些政策將為香港帶來新的機遇和變化。近期,筆者梳理分析了廣東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成果和經驗,認為科技創新的核心是人才、政策和產業的協同發展,並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創新生態。基於此,筆者提出七項建議。

 一是增強高效統籌。建議特區政府與中央政府、廣東省、深圳市等組建科技創新聯合工作組,加強香港與內地在政策、規劃和實施層面的溝通與協調,共同推進跨境科創項目和粵港澳大灣區內的資源共享、產業互補和市場一體化。其次,建議組建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工作組,由行政長官擔任組長,司長任副組長,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金融管理局、醫務衛生局、保安局、勞工及福利局等有關部門局長擔任成員,以及熟悉內地科創發展情況的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等人士擔任顧問,推動跨部門協作,改革調整不適應科技發展的運行機制和政策法律,共同探索人才、產業、創新生態、兩地合作等方面的促進措施。

 二是推行科創思想。通過教育體系、媒體宣傳、公共活動等多種渠道全面推動科創思想的傳播和深化。從特區政府層面自上而下、由內而外推行,以營造全社會崇尚科技的氛圍,為科技創新提供有利的社會環境。廣東曾提出「第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其含義是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求廣東各級黨委和政府的主要領導親自推動科技工作,把發展科技放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首要位置。其重要影響之一是思想觀念的變化,使得廣東各級幹部和民眾認識到科技創新的關鍵性,並增強了整個社會對科技的重視。隨着科技創新的深入人心,廣東的科技創新環境也得到了顯著提升。筆者認為,這種思想觀念的變化正是廣東企業創新活躍和經濟持續增長的基礎之一。

 三是建設人才隊伍。人才是創新科技的第一資源。建議結合高才、專才等人才引進計劃,以及勞工輸入計劃的實踐經驗,探索突破身份限制的柔性引才機制,開放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香港亟須發展的領域進行試點,為符合條件的人才提供特殊工作許可。其次是主動招攬在外國世界500強科技企業工作的華人,並完善人才服務措施,為回港人才的家人提供合適配套服務,如配偶工作、子女教育等方面。再次是鼓勵香港青年學習理科投身科技事業,在特區政府層面設立青年創科獎項、創科獎學金,激發青年創新熱情,為香港的科技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並通過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所引進的重點企業,為獲得獎學金的學生提供實習和就業機會。最後是參考國家留學基金資助的公派留學項目,建立特區政府層面的科技人才留學基金,資助本地科技青年赴海外深造,並規定他們完成學業後必須為特區政府或公營機構服務一定期限。

 四是實施科研計劃。建議在特區政府層面規劃布局特區重大科技項目,如人工智能標準、半導體製程等關鍵技術領域。通過揭榜掛帥(即通過公開競爭的方式,選拔有能力的科研團隊承擔項目)的方式,吸引國內外頂尖科研團隊、企業參與,利用競爭機制激發科研活力,並鼓勵揭榜單位組建聯合體共同攻關。此外,應明確知識產權歸屬,如科研成果歸特區政府所有,同時賦予研發單位長期使用權。規劃布局特區重大科技項目可以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高香港在創新科技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對香港實現可持續發展和提升國際競爭力具有積極作用。

 五是激發企業活力。香港創新活動投入的主力是政府,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建議特區政府與科技部、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部門和機構,以及香港公立大學建立產學研合作機制,委派兩地高校的專家教授為香港初創企業提供免費的技術研發指導和諮詢,搭建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平台,助力企業技術創新;建立科技企業認定標準,對符合條件的不同認定等級科技企業給予稅收優惠、辦公場地補貼、融資支持等差異化政策以及榮譽獎項;支持國內外科技企業在北部都會區聯合拿地建樓,分攤土地成本,降低單個企業的經濟負擔,並促進產業集聚。

 六是促進技術應用。《施政報告》提出透過人面辨識科技試行「無感」暢通方式進出中英街,這與筆者在全國兩會提出的設立內地與港澳「通關白名單」,利用人面識別等創新技術實現「快速通關」甚至「無感通關」的建議方向一致。筆者認為體現了特區政府在創新科技應用方面的前瞻性和積極態度,同時也體現了特區政府對惠民生的承諾。未來,筆者建議在北部都會區落成實施「一地兩檢」的新皇崗口岸大樓也推行透過人面辨識科技的「無感」通關模式,為將來在全港各口岸推廣積累實踐經驗。

 七是推進標準研究。標準具有基礎性、引領性作用,是提升香港競爭力和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建議設立標準研究機構,與創新科技署協同加強與國際標準化組織的合作,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及灣區標準的制定。通過標準研究機構的設立,可以系統地開展標準化研究工作,同時也能為香港企業提供技術標準的制定、評估和應用等方面的專業服務。

責任編輯:王錦坤 【來論】多點發力構建香港創新生態
熱門排行
24小時
7天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