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充滿活力的現代化大都市。深圳的文化生態如何?由梅州市發展戰略顧問、深圳市文聯原專職副主席楊宏海所寫的《我與深圳文化》明確回答:深圳,過去是文化「沙漠」,現在是文化「綠洲」。
「文革」期間因父親被劃為「右派」,楊宏海被下放至農村。恢復高考後,他考入嘉應師專(今嘉應學院)中文系,畢業後留校任教。1985年7月,楊宏海調入深圳工作,先是在深圳市文化局辦公室、市文委調研處工作,後來在特區文化研究中心任主任,後任深圳市文聯專職副主席直至退休。他對文學創作以及文化挖掘、研究和宣傳,孜孜不倦,特別在特區文化、打工文學、青春文學研究等方面不遺餘力,頗有建樹。
著名文化學者余秋雨教授為楊宏海著《文化深圳》題字
楊宏海在深圳從事文化工作30多年,一直不停歇
《我與深圳文化》全書共分《文化深圳》《都市百態》《打工文學》《陽光寫作》《創意無限》《客邑人文》《月照圍樓》《編外鈎沉》《紀事珠鏈》等九個篇章,130多萬字,982張照片,內容豐富。書中收集整理了楊宏海1985年至2010年期間在各個時期的調研文章、論壇發言以及市級、省級、國家級各類新聞媒體、理論刊物發表的文章。
楊宏海受聘深圳大學碩士生導師與研究生合映
每個篇章均以「自敘」領章,概述了作者投身深圳文化建設各個階段的重點工作、重點任務和思考總結。在寫作過程中,楊宏海以翔實的數據、務實的態度,概括了特區文化多元兼容、雅俗趨同、與時俱進的特徵。可以說,《我與深圳文化》是一部反映深圳特區文化繁榮發展的書。
調到深圳工作後,楊宏海進行了持續一年多的調研與思考,與王效文合作撰寫了論文《深圳,呼喚特區文化「特」起來》。該論文被推薦參加在廈門舉辦的「全國文化事業發展研討會」,引起了與會代表熱烈反響。時任文化部常務副部長高占祥召集楊宏海、王效文等人座談,就特區文化「特」在哪裏、如何「特」起來等進行探討,決定在這次大會中穿插召開一次「特區文化研討會」,邀請相關省市代表及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文化報等媒體代表參會,與會者對特區文化如何「特」起來各抒己見、氣氛熱烈。
楊宏海主持深圳市特區文化研究中心取得系列成果
1993年12月,全國第二次特區文化研討會暨特區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大會在深圳舉行,楊宏海被任命為中心負責人。他隨即與深圳市文化局人事處長等相關人員組成招聘考核小組,到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公開選拔人才。機構人員配齊後,楊宏海便帶領這支年輕的研究隊伍,開始圍繞改革開放與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深圳文化發展模式、「一國兩制」條件下深港文化的交流與合作等諸多課題進行深入研究。
楊宏海與深圳大學胡經之教授等學者合映
楊宏海認為,深圳的特區文化雖然沒有北京、西安、開封、洛陽等歷史文化名城歷史厚重,但也呈現出春意盎然、百花盛開的喜人景象,具有現代創造、文化創新的特質,深圳可謂「現代文化名城」。為此,他撰文倡導明確深圳文化的發展定位和發展策略,提出了打造「現代文化名城」的理念。最終,打造「現代文化名城」被深圳市黨委政府決策層採納,列入城市發展規劃。而後,楊宏海又馬不停蹄,組織制定新形勢下的文化評判標準,謀劃深圳「現代文化名城」實施路徑。
經過不懈努力,《深圳市文化發展規劃綱要(2005年-2010年)》《深圳市文化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深圳2030城市發展策略》《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2011-2020年)》等綱領性、指導性文件,都把「現代文化名城」寫入了正式文本。打造「現代文化名城」成為全市各級各部門的共同願望和特區人民的奮鬥目標。
改革開放初,在深圳,最具影響力的口號是「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打工仔、打工妹「上班匆匆打卡,下班匆匆吃飯」,在各個工作崗位上揮灑汗水和青春。在忙碌的勞動之餘,他們需要娛樂活動緩解緊張的神經;他們渴望得到優秀的文化教育和薰陶,豐富提升自己;他們希望通過參加文化活動,過好打工生活的每一天。然而,當時影劇院、書店、公園的奇缺,難以滿足他們休閒的需求;歌舞廳、卡拉OK等場所消費高昂,他們望而卻步。一些打工人開始「哼唷哼唷」自我吐露,吟出了「一早起來,二腿齊飛,三洋打工,四海為家,五點下班,六步暈眩,七滴眼淚,八把鼻涕,九(久)做下去,十(實)會死亡」的打工詩,並無聊地塗鴉「發表」在廁所牆壁上。楊宏海發現後抄錄在調研筆記本上。這樣的打工詩朗朗上口,很快傳播開來,深受打工仔、打工妹的喜愛。
楊宏海發起並主持「全國打工文學論壇」
發現廁所裏的「打工詩」後,楊宏海在調研中,經常鼓勵打工仔和打工妹平時多讀書、看報、寫文章,積極向報紙、雜誌投稿。不久之後,在各類報紙、雜誌上,就零星出現了由打工仔、打工妹撰寫的、反映打工生活的小說、詩歌、散文,湧現了安子、林堅、張偉明、王十月等一大批有潛質、有創造力的草根作者群,以及一批奮發圖強、昂揚向上的好作品。如張偉明的小說《下一站》《我是打工仔》,寫出了打工一族「東家不打西家打,勇敢走向下一站」的瀟灑,張揚了一種開拓、冒險、自強、自尊的「打工精神」;安子的長篇紀實文學《青春驛站——深圳打工妹寫真》,表現了打工妹在充滿機遇的深圳找到自我價值的喜悅,呼喚「每個人都有做太陽的機會」。
楊宏海及時組織有關「打工文學」的學術論壇、研討會,邀請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和高校學者參加,並接連聯合電視台、電台、報刊、雜誌等宣傳陣地舉辦相關活動,將「打工文學」概念推向社會,引起了熱烈反響。《人民日報》《當代文壇報》《文藝報》《羊城晚報》《特區文學》等紛紛刊登文章,推介「打工文學」,在中國文壇掀起了一股「旋風」。「打工文學」正式貼上「標籤」,成為深圳特區特有的文學類別,在嶺南文學中佔領一席之地。
深圳年輕人多,一些喜愛文學創作的新苗正茁壯成長。1992年的一天,還在讀高二的學生郁秀拿着一摞小說《花季雨季》打印文稿來到楊宏海家裏,請求修改指導。楊宏海讀完,覺得文筆清新,風格陽光,作品帶着鮮明、濃厚的深圳移民城市文化特色,便拿給正在讀中學的女兒閱讀,其女兒讀後大呼過癮,稱「寫的都是我們的真情實感,很好看!」楊宏海便向有關部門和媒體推薦。
楊宏海積極推動深圳校園「青春文學」,圖為與英國創意大師霍金斯(中)和少年作家對談
後來,中宣部要求每個城市報送參評「五個一工程獎」作品,其中之一是兒童文學作品。因為郁秀這部小說屬於兒童文學,於是楊宏海再次進行推薦。很快,《花季雨季》正式交由海天出版社出版。結果一炮而紅,不僅獲得了「五個一工程獎」,還拍成了電影、電視劇,備受廣大讀者青睞。文本一再加印,累計發行突破兩百萬冊,連續五年雄居全國暢銷書排行榜前列。此後,「郁秀現象」在深圳、在廣東文壇掀起了一場「青春文學風暴」,催生了不少優秀的青春文學作家。
荷蘭萊頓大學漢學家柯雷教授就打工文學來深圳採訪楊宏海
2004年,楊宏海順應深圳青少年學生熱衷文學創作的態勢,積極向深圳教育局領導同志建言,與教育、文化和出版部門通力合作,成立了「深圳市中學生文聯」,並通過舉辦「深圳讀書月」「文博會」等活動,組織各類人文講習班、「十佳文學青年」評選,舉辦全國校園文學論壇等,邀請著名作家曹文軒、「世界創意產業之父」霍金斯等學者就「陽光寫作與人文教育」「青春文學與創意未來」等專題進行開講,大力宣傳深圳青春文學。
楊宏海作為「讀書月」讀書指導委員會專家,榮獲「樂讀大使」稱號
此外,楊宏海在推進文化深圳建設,打造深圳文化特色品牌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作出了應有貢獻。
《我與深圳文化》一書,內容充實、思考深邃。楊宏海在深圳幾十年為推動深圳文化發展所付出的辛勤汗水,就是最好的歷史印證。(易道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