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無與倫比的感染力!」「太棒了,看得我熱淚盈眶!」「詠春的故事有很多版本,這一版是最戳我心房的!」11月22日晚,深圳原創舞劇《詠春》香港特別版壓軸亮相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登陸」香港文化中心演出博得滿堂喝采。謝幕返場環節,伴隨着香港著名音樂人林子祥創作的推廣歌曲,台上演員手拉手多次衝台,台下觀眾起身站立歡呼喝采,掌聲如雷熱烈激昂。
11月22日晚,深圳原創舞劇《詠春》香港特別版壓軸亮相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開場前,觀眾踴躍選購周邊產品和香雲紗服飾。深圳特區報記者 耿超逸 攝
此次演出系煥新後的《詠春》香港特別版首次亮相,並將在香港連續演出五場。特別版在原有基礎上注入了更多香港本地元素,並有香港幕後團隊及藝術家傾情加入,與深圳的藝術家們攜手合作,通過藝術的形式進一步促進大灣區城市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展現粵港澳文藝界的多元融合與共同繁榮。
從2024年1月,《詠春》在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連續演出5場「全域圈粉」,到此番再臨香港帶來深港攜手「造藝」的香港特別版,年內《詠春》先後4次以不同形式赴港展演。從最初的「文化交流」到如今的「共創共演」,深圳、香港共同傳承中華文脈,共同促進人心回歸。
香港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副秘書長謝詠誼,香港康文署署理署長/副署長(文化)譚美兒,香港立法會議員葛珮帆、李梓敬、鄭泳舜,香港演藝學院校長蔡敏志,香港賽馬會公司事務執行總監譚志源,香港劍擊總會主席楊穎新與現場觀眾近1700人,共同觀看了首場演出。
周五的尖沙咀,「詠春」熱潮湧動
11月22日,尖沙咀海畔的香港文化中心被舞劇《詠春》「包裹」。大樓外牆貼上了巨幅《詠春》廣告——既有「葉師傅」的含蓄內斂也有八卦掌掌門的英姿颯爽。
步入室內,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古色古香的「詠春巷」牌樓——上聯「攔路雨 亦格開 光陰見證我存在」,下聯「動似風 靜似海 用手打出我時代」,令人頓生壯志豪情,熱血沸騰。
從一樓前往二樓劇場的主台階貼上了「詠春紅毯」,觀眾們踏着「紅毯」入場看戲。
劇場側面是「詠春巷」美陳展:延續詠春士多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香雲紗互動展示並增設劇中經典場景「打卡區」。
下午6時許,觀眾陸續來到香港文化中心。三兩結伴而行,或拍照留影,或參觀美陳,或購買《詠春》文創,或觸撫感受香雲紗,或比劃、擊打木人樁……大家驚嘆於「非遺」香雲紗的輕薄、細膩,比劃着「非遺」詠春拳的「挑手」「攤手」,人氣高漲、熱鬧非凡。
記者注意到,前來觀演的觀眾中有不少是「學生仔」。來自香港路德會西門英才中學的鐘同學當日下午剛參加完「《詠春》學生專場」活動,晚上就「直落」看戲。他說:「下午是學校組織的活動,晚上是和爸爸媽媽一起看戲。我們全家期待這部舞劇很久了,早早就在互聯網上蹲守、搶票。」鍾同學同時表示,下午活動已被「葉師傅」常宏基圈粉。「他低調、謙和,不僅耐心教我們動作,更告訴我們詠春不是打架而是去掉好勝心,是保護自己、家人和朋友。」
香港大學研一學生郭小姐此次購買了「最貴一檔」門票,她表示自己是常宏基、張婭姝粉絲。「期待好久,而且這次還是香港特別版,一定要挑最好的位置。」
在「詠春巷」展區,73歲的詠春拳教練梁忠威練起了木人樁。一招一式剛勁有力,吸引不少觀眾圍觀、拍照。據悉,當天他與來自北京的師妹一起觀看《詠春》香港特別版演出,梁忠威教授詠春拳30多年了,學生遍布全國。「《詠春》在舞台上的表演幅度要誇張些,但很好地表現出了詠春拳的力道。我是第二次現在觀看《詠春》了,今年1月份的時候就來看過,很值得推薦!這次來看特別版,就是想看看有哪些新鮮之處。」
特別版很特別 音樂舞蹈相輔相成
晚上7:30,香港文化中心劇場座無虛席。在現場觀眾熱切期盼的目光中,大幕開啟,一束光穿透時空界限,將年邁的「追光者」帶回當年拍攝電影《詠春》的情境,錯落的樓景裝置在舞台上緩移慢轉,化為一處舊式街區,身穿黑色長衫的異鄉人穿行在忙碌的房客之間,關於「詠春」的故事徐徐展卷……
香港指揮家馮嘉興執棒香港樂團普羅管弦樂團(The Symphonic Pops)將《詠春》「錄音版」升級為「現場演奏版」。 舞台下方樂池裏與舞台上,現場音樂與「舞武融合」交相輝映,氣場拉滿,帶來了極致的藝術觀感體驗。
深圳歌劇舞劇院演員王沅琳形容這次合作「相輔相成 水到渠成」「感動得雞皮疙瘩都起來了」。《詠春》編導呂程亮說,現場音樂是加分也是挑戰,需要節奏、氣口、舞美整體配合。「葉師傅」常宏基說:「音樂、舞蹈同為現場藝術,兩者二合為一帶來了更為巨大、震撼的衝擊。我們舞蹈演員在台上表演也更加興奮,整個舞台呈現更加身臨其境。」他同時表示,此次與香港團隊合作,過程順利且愉快,「我不僅向他們學習了情緒表達,舞台處理方式也更加完整,我們一起攜手合作、共創讓特別版更加特別。」
香港演藝學院畢業生黃丹洋飾演「七十二房客」之一。她告訴記者,今年1月在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觀看了《詠春》,「當時就大感震撼,我心想,作為舞蹈演員,能跳一次這樣的舞劇該有多滿足。」黃丹洋說。沒想到,不久之後深圳歌劇舞劇院就開始招募香港特別版舞蹈演員,黃丹洋第一時間報名,過五關斬六將,終於「夢想成真」。如今,她已經是深圳歌劇舞劇院的港籍演員。「到今天我都感覺還像是做夢。」黃丹洋說。
樹一座文藝高峰 架一座合作橋樑
《詠春》特別版演出吸引了香港政界、文藝界大咖前來觀摩,他們其中絕大部分是《詠春》「老粉」。
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組團」前來。香港康文署署理署長/副署長(文化)譚美兒是「第三次觀看《詠春》了」。她表示,香港是一座現代化的國際都會同時也很「傳統」。「香港人對中華傳統文化感情深厚。所以在看到凝聚了『雙非遺』的《詠春》時會產生強烈的共情共感。」譚美兒說。她同時表示,傳統與現代碰撞最能激發活力。她認為舞劇《詠春》就是傳統與現代交匯、融合、創新的文藝典範,「這部劇在香港人心中樹立起了一座高峰。」
香港菁英會副主席高松傑同時也是一位網絡紅人,他經常透過自己的社交媒體賬戶「自來水式」推介《詠春》。「我希望通過社交平台,讓越來越多人知道深圳原創舞劇《詠春》,看到深圳不僅有強勁的科技實力,文化水平也很高。不少朋友看到我的推送後,驚嘆『這是深圳原創的作品嗎?這麼厲害!」不同於香港影視作品,深圳把詠春拳搬上了舞台,用舞劇的形式呈現,這讓高松傑感受到深港兩地共創文藝作品的更多可能。「本次特別版加入香港管弦樂團的現場演奏,珠聯璧合,是為一絕。」
當日演出也吸引不少外國觀眾到場。在香港居住了40年的英國人大衛·諾曼在太太的推薦下第一次觀看《詠春》。他說,編舞、音樂都非常驚艷。「我實在挑不出哪一個片段最打動我,因為整場演出都扣人心弦,尤其是舞武融合的獨特形式讓舞劇行雲流水。」
香港演藝學院校長蔡敏志首次觀看《詠春》。「1月在我們學院演出時,我在外地,錯過了。這次看了,果然名不虛傳,方方面面都很好。」相較於演出,蔡敏志更加看重透過《詠春》,深港兩地的「共創共演」。她表示,深圳不乏文化場館,香港不乏演藝人才、團體,未來合作潛力無限。她希望,《詠春》特別版是一個「開始」,深港攜手「造藝」,共詠「時代之春」的故事將會繼續。